近日,监管电话进行窗口指导,要求保险公司在7月31日下架预定利率3.5%的保险产品。这意味着,在银行存款降息、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不断走低所触发的利率下行周期,一路狂飙的预定利率3.5%的保险产品也将成为历史“绝唱”。
这段时间,保险代理人的朋友圈充斥着相关产品即将停售的信息,积极游说消费者赶紧抓住最后的机遇上车。的确,在7月31日之前,代理人还有一段销售窗口期,“炒停”盛宴无疑具有诱惑力。
但是,这种炒停其实是一种短视行为,其带来的潜在风险不容小觑。
回顾保险行业发展史,“炒停”可谓一直存在。例如,1996年-1998年间,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从最高的10.98%直接降至2.25%,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也出现大转弯,监管紧急发布通知,将保险预定利率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2.5%。尽管面临潜在的利差损风险,保险行业还是在一段时间内大力推销高预定利率产品。但销售盛宴过后,利差损随之而来,给了保险行业“重重一击”。
回到当下,尽管监管明令禁止炒作停售保险产品,甚至近几个月里在保险行业展开了一场针对销售端“炒停”的自查,但有些保险公司对于代理人的这种行为还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中原因,恐怕与个别保险公司面对经营压力的不得已而为之有关。
但无论是从消费者个人需求还是从保险公司长远稳健发展来看,“炒停”都不值得鼓励。
基于对安全类资产的需求,理财型保险——增额终身寿险成为消费者青睐的产品,这也带动了保险市场保费的增长。特别是在银行接连下调存款利率的情况下,关于增额终身寿险的“炒停”更是持续了三四个月之久。对消费者来说,一个经常被忽略的问题是,“炒停”的产品并不一定是“好产品”,也不一定是匹配自己需求和风险偏好的产品。购买保险的本质是为个人或亲人的人身健康、家庭的财产安全进行风险管理,而不是单纯博取理财收益。消费者需要思考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偏信营销人员的“话术”。高现价的保险产品意味着负债端的高成本,消费者关注产品的同时也应关注保险公司未来能否有足够的偿付能力。
对保险公司而言,“炒停”从短期看能够带来保费的急剧增加,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保费增长不均,这反而会给保险公司的投资、精算以及未来风险预测带来压力。以投资为例,在经济下行周期,优质资产难寻且险资投资项目也频频曝出兑付风险,保险公司如何安放短时间内积累的大量保费资金就面临极大的挑战。有险企负责人认为,低利率周期,做太多高收益率的短期产品会面临很大的利差损风险,还会消耗公司资本金。可见,“炒停”对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并不能带来太多正面益处,反而会埋下隐患。
利率是保险精算假设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影响着保险产品的定价、保险需求、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并最终影响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也是保险公司长期面临着的一项系统性风险。一家成熟的保险公司应该有能力预测利率的长期发展趋势,并基于此及时做好产品体系更新迭代,而不是一味被动地等待监管的指令。
与此同时,在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风险资产进入密集出清期的背景下,保险公司需要更加重视资产负债的管理,如此才能穿越经济周期,保持稳健发展。(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
344430个用户完善保障计划